对于管理发达国家人才,我有三个建议:首先是与海外员工成为伙伴,尊重他们。在重要项目中注意聆听他们的建议,邀请他们参与其中。第二,中国公司要打破玻璃天花板。通过三到五年的合作,与发达市场的当地员工建立了一定信任基础后,公司要推行人才的本地化,如任命当地人为公司一把手,甚至可以把总部的一些位置给发达市场的人担任。举例来说,宏全球总裁是意大利人,即使宏的总部在台湾,在全球高管中,宏有多位外籍人士,让外籍人才看到一个职业发展的有利空间。第三,安排国际人才可以调回中国总部一段时间,比如1到3个月,让他了解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认同度和声望。

  对话嘉宾:

  杨国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

  廖廓 研祥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陈雪萍 Hay Group中国区副总裁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危机中依旧保持良性增长的中国企业群体,除了自身融入世界的渴望,也成为被世界经济需要的重要力量。

  如何招募和管理海外人才,成为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面对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和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建立相应的人才招聘和管理体系;如何选择合适的区域开拓者;如何对海外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邀请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专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的三位嘉宾,共话国门之外的中国企业人才战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截然不同,中国企业如何建立合适的人才招聘和管理体系?

  杨国安:现在的国际社会,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以西欧、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有以中国、印度、东南亚、拉美、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实力稍强的。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中国企业要考虑人才的招聘和保留;进入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要考虑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的人才有文化优越感,他们在知识、管理和经验上比国内同事专业、丰富,成熟度高。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度、成熟度也比较高。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难以吸引和保留一流人才,比如去美国顶尖大学招聘人才加盟中国公司比较难,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知名度、薪酬,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管理发达国家人才,我有三个建议:首先是与海外员工成为伙伴,尊重他们。在重要项目中注意聆听他们的建议,邀请他们参与其中。第二,中国公司要打破玻璃天花板。通过三到五年的合作,与发达市场的当地员工建立了一定信任基础后,公司要推行人才的本地化,如任命当地人为公司一把手,甚至可以把总部的一些位置给发达市场的人担任。举例来说,宏全球总裁是意大利人,即使宏的总部在台湾,在全球高管中,宏有多位外籍人士,让外籍人才看到一个职业发展的有利空间。第三,安排国际人才可以调回中国总部一段时间,比如1到3个月,让他了解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认同度和声望。

  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如果中国企业的管理系统和思想在当地比较容易被接受,可以外派员工担任当地市场的负责人,并将企业管理移植到当地。HR负责人可以选本地人,他们比较了解当地的法律和规范,市场销售人员也以熟悉本地市场的当地人员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挑战是人才质和量的缺乏,公司必须从长考虑,在最好大学挑选优秀学生,内部有系统和快速的培养。

  陈雪萍:作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我们操作过诸多实务,我觉得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些明确的前提才能讨论。

  首先,海外招聘要与配套的业务目标相一致。通常而言,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有几种目的:第一是为了把国内的产品到海外进行销售,在国外成立一个以销售为目的的运营机构;第二是为了实现技术更新,通过收购一个海外技术先进的企业,掌握其技术;第三则是出于成本考虑,为了能够得到更低的人工成本,这通常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地区。

  由于企业的目标不同,那么对国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也会不同。比如说,只是单纯投了一笔钱的财务投资和作为下属单位的战略投资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目标,要采取不同的企业人才战略。

  曾经我们有一家客户,为了获得技术进行了海外收购,需要派出员工去海外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派出的都是技术学习型人才,而高管队伍还是以当地的原有力量为基础的。这可以算是一种技术导向型的人员派遣方式;而市场扩展型通常人员招聘的结构是,大区经理一般会是中国人,进行内部管理,而下面的员工则是当地人。因为扩展销售市场,还是以本地化的力量为主,而管理者是中国派去的。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区域开拓者?

  杨国安:如果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际人才储备,最好的做法是外派员工去新区域进行开拓。首先,外派员工能保持母公司文化的一致性;其次,出于战略管控的考量,外派员工可以更好保护公司资源;还有,外派员工熟悉总部的文化和人脉,与总部沟通、请求资源支持比较容易达成。

  如果是新开拓市场,其市场情况、消费者喜好、购物者习惯,渠道的体系与中国市场有较大差距,建议还是聘用当地人才做区域运营执行者,避免学习成本过大。这时候也可以外派员工,来担任董事长的职务。

  但是,从企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管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即使一把手位置给当地人才担任,二把手或者三把手的职位还是要留给外派员工来做,因为公司必须给母国人员国际化成长预留足够的职位和空间,方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磨练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

  陈雪萍:我还是要强调,必须要先看企业在海外设立机构的目的和性质,才能回答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如果是向欧美发达国家扩展,可以多用当地资源;而向成熟度低的发展中国家扩展,则要注意招聘有潜力,文化价值观有契合度的当地人,最好是派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中国管理团队去,而不是仅仅将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空降。

  总之,前提是看区域开拓者的岗位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根据要求来考虑需要的因素。

  对海外员工的绩效考核,要注意什么?

  杨国安:我认为中国公司全球绩效考核的理念应该一致。

  绩效考核的内容,要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市场情况,要根据公司的战略重点规划来部署。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意即关键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某职位任职者工作绩效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任职者工作任务完成效果最直接、客观的衡量依据)不能一刀切,细节的考核要有弹性。公司在一个新兴市场可能追求销量的快速增长,而在一个成熟市场则主要考虑利润。

  绩效考核也要注意增加一些运营管理的指标。把工作任务纳入考核体系,比如资源的有效整合。中国企业走到海外,母公司与海外分公司的资源是否有效整合是成败的关键之一,做好资源的转移、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中集集团2003年5月收购美国半挂车制造商HPA Monon,中集集团需要充分将自己的资源分享给收购的公司,比如有一些部件可以在中国制造,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来发展。

  绩效考核除了战略里的硬指标以外,要鼓励海外员工所负责的团队满意度,鼓励他们在团队管理里做好长期的建设。公司还要设立一些规范,哪些行为是不允许做的,是高压线。让海外分公司以及海外员工了解,减少他们违规的风险。